">
,沈丘森林公安局"> 官方网站由全国林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
"> > 生态建设
设置字体大小:【大 中 小】 【打印】 【页面调色板 】 发布时间:2018-05-16
经过68年的努力,成千上万的树木拔地而起,昔日的沙丘变成万亩林海
河南民权有个"塞罕坝"
河南省民权县黄河故道申甘林带的万亩槐树林迎来了一年一度最美的季节。图为孩子们在槐花飘香的树林中快乐地奔跑玩耍。 朱建军 张增峰摄
河南省民权县曾是风沙肆虐、荒凉贫瘠的地方。"白茫茫,野荒荒,三里五庄无牛羊,端起碗来半是黄沙汤"。三代民权人付出艰辛的努力,经过68年的不懈奋斗,把这里变成了一片生机盎然的森林王国
春夏之交的河南省民权县,黄河故道上水色连天,碧波荡漾,油菜花灿烂盛开,槐花甜香扑鼻,树林中一排排树木笔直葱郁......美丽的景色吸引了大批游客流连忘返。
谁能想到,民权县曾是风沙肆虐、荒凉贫瘠的地方。"白茫茫,野荒荒,三里五庄无牛羊,端起碗来半是黄沙汤"。历史上黄河多次改道,留下了大片荒沙盐碱地。三代民权人付出艰辛的努力,经过68年不懈的奋斗,把这里变成了一片生机盎然的森林王国。
从一棵树苗到万亩林海
穿行在民权林场申甘林带,两侧的树木整齐地排列着,一眼望不到边。这里的沙土松软,一脚踩下去就是一个窝,有风刮来的时候,黄沙扬起,虽然种树保土已卓见成效,但仍然可以想象过去是何等荒凉。
在民权一直流传着一个说法,"大风一起,刮到犁底;大风一停,沟满壕平"。曾经担任民权林场场长的康心玉如今已经80多岁,是林场的第一代职工。据他回忆,以前,冬春两个季节,只要一刮风就看不见太阳了,"早上起来被子上都能抖下不少土"。
历经68年的风雨和三代造林人的共同守护,成千上万的树木拔地而起,昔日的沙丘变成了平原林海,这里建起了名列"亚洲十大平原人工防护林"之一的民权林场申甘林带。
民权林场场长王伟介绍说,民权林场现经营面积6.9万亩,有林地面积5.5万亩。林木蓄积总量18.7万立方米,林木年生长量1.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9.7%,被国内外林学专家誉为黄河故道上的"绿色长城"。
同时,一个完整的生态体系已在林场内形成,各类植物达100多种,陆生动物有180多种,其中重点保护动物16种。据河南省林科院一位研究员估算,民权林场生态服务价值每年可达6.96亿元。
近年来,当地政府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平原绿化、农林间作等生态工程建设,构筑起了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改良土壤的申甘林带生态屏障,呵护着民权县北部几十万群众生产生活和40万亩农田免受风沙的侵袭。
接力植树让旧貌换新颜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极为重视沙漠治理。1950年,民权林场的前身"豫东沙荒管理处"成立,开启了治沙治碱、植树造林工程。
今年84岁的翟际法老人1962年来到民权林场工作,从此再没离开过。在他的记忆中,当年的林场一片荒芜:遍地都是两三米高的沙丘、烧碱的庵子和长不成庄稼的赖地。林带虽已有了雏形,但还都是零零散散不到一人高的小树。
"111120亩",翟际法清晰地记得当年林场规划的造林数字。而整个林场只有16个工人、一辆破自行车和一辆拉树苗用的马车。
同年来到林场工作的退休职工佟超然回忆说,当年林场连路都没有,有自行车也没法骑。"吃的是红薯干馍,住的是地窨子。虽然条件比较艰苦,不过干劲大。"
"我们恨不能黑天白日不睡觉。"翟际法老人说,为了植树,他们天蒙蒙亮就带着干粮出工。渴了,随地找个水坑喝几口;困了,就在黄沙里挖个地窨子,铺草而卧。
为了提高树苗的成活率,林场人费了不少心思。比如,挖树坑要"小口大肚海绵底",栽树要"三埋两踩一提苗"。"造林年年有,不是槐树就是柳",在树苗的选择上,他们更多地选择易成活的乡土树种。
一如愚公之移山,"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翟际法的儿子和孙子也先后来到林场工作。
林场林业工程师翟文杰,是翟际法老人的孙子。"80后"的翟文杰无法感受植树的艰苦场面,但他牢牢地记住了爷爷告诉他的一个数字--仅1964年一个冬天,就造林6400亩。这些树,全是靠工人们的两只手栽出来的。
这成为他与林场血脉相融的情感之源。翟文杰在这里已经工作了11个年头,哪怕是在身边的年轻人纷纷离开林场外出打工挣钱的时候,他也没有离开。
现在林场有职工600余人,"三代同堂"的现象十分普遍。他们中有的是技术工人,有的是管理人员,还有一大部分担任着护林员的角色。
半个多世纪过去,当年不到一人高的小树已长成参天大树,一代又一代的林场人在这里挥洒汗水,林场的每一处都有他们深深的印记。正是有了他们,才有了民权林场的"旧貌换新颜"。
建设黄河故道生态走廊
进入生态文明发展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林场的发展也开始向更高层次迈进。
商丘市委书记王战营告诉记者,一棵树就是一台吸尘器、一台制氧机、一个净水系统,一片林就相当于一个天然氧吧、一个蓄水池、一个储水库,也是人民群众的"钱库"和"钱袋子"。
"党的十八大以来,林场转变经营理念,调整经营方式,把原来以生产木材为主转变为以生态建设和生态修复为主,把原来利用林场林木资源为主转变为保护森林提供生态服务为主。"王伟说。目前,民权林场已建成各类生态纪念林7处,国家种质基因库3处,园中园的"千树园"项目正在建设落实中。
同时,民权充分利用申甘林带广阔的林下土地资源优势,鼓励、动员各村村民林下种菇、畜禽养殖、养蜂酿蜜、果园采摘,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林下"小蘑菇"还成了脱贫致富的"大产业"。利用申甘林带林下资源,民权县程庄镇目前已建成林下食用菌种植大棚1932座,辐射带动程庄镇13个贫困村、2752户贫困户及周边3个乡镇、4个贫困村、1173户贫困户实现了稳定脱贫。
"林映水中鱼游树,云落水底鸟穿波"。民权县提出建设"黄河故道生态走廊",以申甘林带为核心,以鲲鹏湖、秋水湖、龙泽湖组成的国家湿地公园为重点,着力打造连接湿地公园和生态公园的绿色廊道,并计划沿黄河故道两侧再造面积约3.6万亩的生态林带。
"保持生态底色,守住环保底线,努力实现开发建设与生态服务的融合发展,要为老百姓留住故道绿,保持永恒蓝。"民权县委书记姬脉常说。
最新的《森林河南生态建设规划(2018-2027年》中明确,河南省将着力构建"一核一区三屏四带多廊道"的总体布局,明清黄河故道生态保育带是"四带"之一。这片平原林海迎来了更好的发展机遇。(记者 夏先清 通讯员 史明阳)